贵港“学党史 办实事 促振兴”云访谈丨桂平:点燃“红色引擎” 赋能乡村振兴
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贵港市坚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做好贵港市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工作,同时展现贵港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性成果与亮点,人民网广西频道携手中共贵港市委宣传部,以“在希望的田野上——贵港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媒体调研采风活动”为契机,策划推出贵港“学党史 办实事 促振兴”云访谈,充分展现贵港市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与成效。从今天起,将陆续推出5期访谈节目,解锁贵港市各地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条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贵港乡村振兴之路。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您正在关注到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贵港‘学党史 办实事 促振兴’云访谈”,我是主持人郭振乾,今天的访谈嘉宾是广西贵港市委常委、桂平市委书记韦庆强,首先请他来谈谈桂平市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做法和心得。
韦庆强:大家好!我是广西贵港市委常委、桂平市委书记韦庆强。桂平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和205万人口的县级市,是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的策源地,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特色产业基地和滨江山水文化旅游名城。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来,桂平市能够严格按照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贵港市委的工作部署,组织了全市95个单位、2617个党组织和5万名党员参加活动,覆盖率和参学率均达到了100%。
桂平市的主要做法和心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专题会议学。结合专题学习、专题宣讲等方式,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中心组学习95次,圆满完成了“四个历史时期”专题研讨。
二是创新形式学。我们创建了“3+3模式微讲堂”,设立乡、村、屯三级讲堂,每月开展活动不少于3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课堂进基层、进支部。组织“送电影下乡”活动,放映电影800多场次。组织开展“大藤峡讲堂·党史专题”等宣讲活动700多场,讲好桂平党史“五个广西第一”的红色故事。组织了360多个单位党组织到黄日葵纪念馆、胡福田故居等红色基地开展现场党性教育。我们投入125万元创作红色音乐剧《葵花向阳》,利用本地红色资源打造经典红色文艺作品。
三是结合实际学。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断的补齐民生短板,推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比如,加快推进江北新区3所新建学校建设,建成后将增加学位5300多个。加快完成市人民医院江北院区内科住院楼等4个项目,将增加床位300多张。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创建孵化基地等方式,新增就业岗位2.4万个。同时,由我带头开展“难点问题书记一线办”活动,引领各级党组织书记深入一线破解难题。
主持人:2021年是“三农”工作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元年,桂平市如何在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检验工作实效,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韦庆强:桂平市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点燃“红色引擎”,赋能乡村振兴。
一是以党史学习教育促进产业振兴。组织开展“千场党课下基层”活动,把党在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运用到乡村振兴中,破解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难题。今年桂平市流转土地10万亩,为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是以党史学习教育促进队伍建设。全市2258个党支部100%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通过查摆和整改问题,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培训乡村干部15期4000多人次,提高干部爱“三农”的激情和抓“三农”的能力。
三是以党史学习教育促进乡风文明。依托全市432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座谈宣讲和“孝老爱亲”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培育乡村文明。
主持人:2021年即将过去,面对崭新的一年,桂平市如何瞄定未来,通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乡村“形实魂”?
韦庆强:桂平市将用足用好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做靓乡村之形。加强村庄规划编制,狠抓农房管控和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两高两道”沿线农房风貌改造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乡村风貌提升精品屯、示范村和示范带。
二是做大乡村之实。狠抓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培育茶叶、荔枝、淮山、肉桂、澳洲坚果、中药材、小龙虾等十大优质农产品产业,特别是加快建设25万亩荔枝品种改良、5万亩中药材、10万亩小龙虾养殖项目,努力把桂平打造成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
三是做强乡村之魂。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回故乡 带领群众建家乡”和“千企联千村 共建新农村”活动,凝聚全社会支持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桂平新篇章。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桂平市抢抓用好新发展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四大战略”,深入推进“四大振兴”,大力发展“五大产业”,加快建设“五大园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发展特色农业,奋力建设现代化特色产业基地和滨江山水文化旅游名城。
今年,人民网刊登了有关桂平的相关报道60多篇,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欣赏人民网报道的几篇文章,来感受人民网眼中的桂平……
2021年1月13日人民网报道:《桂平市紫荆镇蒙冲村:一条“游”出来的致富路》
曾茂是紫荆镇蒙冲村2014年退出户,也是致富带头人。说起曾茂返乡创业的缘由,倒也很简单。2017年,在广东工厂打工的曾茂发现食堂里的食材大多没有村里的新鲜,于是决定回乡发展养殖产业。2017年底,曾茂多方筹措资金,利用自家闲置的2亩土地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养殖场,引入优质鱼苗,由打工人转型成了养鱼专业户。
2019年初,扩大养殖规模带来的资金压力让曾茂一筹莫展。蒙冲村工作队一方面不断鼓励曾茂坚定发展产业的信心,另一方面积极发动贫困群众利用产业奖补资金投资入股,共享红利。在紫荆镇党委、政府、村委的多方协助下,曾茂成立起桂平市紫荆镇蒙冲村星和专业种养合作社,主要养殖罗非鱼和塘角鱼,实行投资保本分红。紫荆镇政府充分运用网络消费扶贫平台,打开大数据时代的新销路,进一步提高合作社收益。解决了资金和销路的问题,曾茂的鱼真正“游”了起来。
目前,他的“紫荆山水鱼”项目获产业奖补资金11.008万元,每户入股分红达8%,已成功带动蒙冲村贫困户27户121人增收,成为勤劳奋斗,脱贫致富的好榜样。
紫荆镇蒙冲村第一书记梁逢说:“蒙冲村已于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为进一步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指导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发展产业,激发创业动力和干事热情,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开发新道路。曾茂是我们村一个很好的榜样。”
曾茂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希望、给了我们实惠、给了我们未来,我们更要心怀感恩,奋进新起点,用自己的能力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下一步,曾茂打算扩建鱼塘,扩大养殖规模,丰富养殖种类。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表示要以曾茂为榜样,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曾茂的养殖场不仅养活了鱼,更是养活了我们这些乡亲们,这下孩子们上学不用愁啦!”参与入股分红的2016年脱贫户黄树军说。
脱贫不是终点,致富仍在路上。曾茂养殖的鱼“游出了一条致富路”,希望这条“游出来的致富路”能为其他贫困群众抛砖引玉出更多的致富道路。
2021年2月26日人民网报道:《桂平市文旅产业复苏孕育新机》
春暖花开,又到了“桂平赏花季”,佛荔村粉红桃花灼灼盛开、金桂田园500亩油菜花海怒放、石龙镇大片黄花风铃木随风摇曳……出游市民纷纷拍照“打卡”。
城市周边游、乡村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正成为桂平当地市民游客出行首选,各景点景区针对“就地过年”的外地员工推出了免门票政策,春节期间,该市共接待游客约56.2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4.15亿元,文旅产业迎来强势复苏。
据介绍,2020年,桂平克服疫情影响,文旅产业发展再创佳绩,成功举办桂平(木乐)国际文化旅游休闲运动服装节、桂平西山泉首届国际航空文化旅游节,西山泉汽车(房车)露营基地成功创建广西首家五星级汽车旅游营地,南木镇洛连村莲沁农园被评定为四星级农家乐,全年旅游总数880.4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115.12亿元;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78.19亿元,同比增长7.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4%。
“十四五”时期,桂平市将全力发展“五大产业”,建设“五大园区”,精心谋划高标准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其中,依托丰富的全域旅游资源,围绕精品旅游项目开发、服务设施提升、旅游环境美化等,着力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和大健康文旅产业园建设。
据悉,今年,该市将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加快创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进程,重点推进大藤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山泉国际养生旅游文化综合区、广西状元山乡村旅游综合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打响“太平天国·福地桂平”旅游品牌。
2021年5月10日人民网报道:《桂平市江口镇: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2019年以来,桂平市江口镇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促进“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以农田流转大户为主体,以示范基地为抓手,推进“稻虾共养”生态种养模式,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助推乡村振兴。
小龙虾在稻田里活动,不仅可以为稻田除草、松土,还能增加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叶片含氮量,提高水稻成穗率,小龙虾的排泄物是稻子的天然肥料,产出的稻谷品质高、无公害。同时,稻子可以为小龙虾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还可以为小龙虾遮阴、避害,养出的小龙虾个大味美卖相好。两者互依互补,形成了生态绿色种养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土地生态恢复,真正实现了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
据了解,目前江口镇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主要是该镇胡村强盛家庭农场主蒙艺强经过探索研究而成的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一个偶然机遇,蒙艺强发现本村一片低洼地有小龙虾活动痕迹,立刻把这片60亩土地以400元/亩的价格承包了下来,并进行圈场养殖;通常小龙虾在8月―12月钻洞休眠产卵,次年1月―3月为孵化期,4月―7月为收获期;蒙艺强充分利用小龙虾生活习性及水稻生长习性,采用互依互补、错锋收获原则,发展稻虾种养模式,即早造养虾、晚造种植水稻;
蒙艺强表示,这一片低洼田,以前早造是抛荒的,只有晚造才种植一些水稻,现在我把它流转过来发展稻虾种养,既充分利用了水田,又增加了收入;养殖小龙虾不用投种,自繁自殖,投料少,稻草是天然食物,只是在生长期投少量虾料;产值可观,一亩稻田盛产小龙虾约150公斤左右,按市场40元/公斤,可收入6000元左右。
据悉,江口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利用江口镇自然优势,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截至目前,该镇发展稻虾种养基地1个,面积约100亩,亩产小龙虾150公斤、年产小龙虾1.5万公斤,产值60万元,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
2021年10月8日人民网报道:《桂平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点“开花”》
沿着桂平至石龙二级公路方向行驶,连片的金黄稻谷迎来丰收季。在稻谷丰收的同时,桂平市厚禄乡镇良村的村民群众笑逐颜开,获得感比去年更多。他们手中的土地“生金积银”,在土地流转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先后多次向村民群众发放土地流转租金,既有现金发放,也有银行转账,农民手里有钱,心里乐开花。”厚禄乡党委书记谭汝阳高兴地说起该乡的土地流转情况。原来,今年7月以来,厚禄乡镇良村、双井村、峡口村等五个村致力推动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项目,目前已全部流转土地9000亩,发放土地流转租金366万多元,切实增加村集体收入。在流转土地后,下一步,厚禄乡将打造更具影响力的规模化综合化稻虾种养基地,全面增加村民群众稳定收入。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桂平市鼓励引导村集体充分发挥“两委”组织服务职能,对村土地进行连片统一整理,溢出土地村集体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或流转服务收入。
“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在措施上下功夫,在成效上见真章,目前,桂平市432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占比42.59%,20万元以上的占比23.84%,50万元以上的占比8.33%,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我们主要通过多元发展促多点开花,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助推乡村振兴深入实施。”桂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赖小栋介绍了当前该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既让土地流转“生金”,也让固定资产“生金”。桂平市还大力盘活集体资源资产促进增收,该市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的门面铺面、闲置厂房、废弃建设用地等集体资源资产,自主经营、出租、投资入股等形式,着力发展物业租赁经济。西山镇永培村投入80万元升级改造村集体原有的农贸市场,彻底改变原来旧市场“脏乱差”形象,帮助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这就是该市盘活村级资产的缩影。
支柱产业“打头阵”,创收有潜力。今年以来,桂平市还注重发挥项目整合的作用,33个村共整合各类扶持资金1650万元与广西贵相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建了垌心、木圭两个现代化肉猪养殖场,项目建成后以场地出租形式交由肉猪养殖企业发展养殖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30多万元。整合项目资金将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注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多村抱团、联建合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这成为桂平市目前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桂平是全域旅游城市,把乡村旅游、地方人文等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也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赖小栋说,南木镇洛连村就是乡村特色旅游的示范点,该村通过发展农家休闲观光、旅游民宿、建设文化长廊等方式,进一步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目前,洛连村全村农家乐有12家,总投资5000多万元,带动发展水果、有机蔬菜、花卉等产业500多亩,集体经济年收入近7万元,下一步,随着全域旅游事业深入实施,乡村特色旅游将会成为桂平市村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2021年11月19人民网报道:《桂平市船舶修造业快速发展》
10月27日,记者走进桂平市宏信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只见公司厂区內停放20多艘正在建造的船只,工人们戴着防护面罩正在焊接钢板。
宏信公司负责人黄俊潮介绍,该公司设有三个厂区和一个子公司,共有船台396座,年平均生产能力达到80万载货吨。2020年完成227艘船只建造,总载货90万吨,产值21亿元。去年11月,该公司技改搬迁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目前建成船台135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20亿元。
近年来,桂平市将船舶修造作为重点产业打造,逐渐形成船舶工业的品牌效应,吸引了区内外大批新船订单,船舶工业迅速崛起,成为桂平市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桂平市有注册修造船企业23家,其中造船企业18家,11家为规上企业。全市共有船台601座,从事修造船人员达10000多人。2020年完成造船400多艘、修理维护300多艘,产值50.58亿元、同比增长30.36%。今年至目前,在建船舶423艘,竣工295艘。该市内河一般船舶的造船量占广西的70%左右,桂平成为广西的重点船舶制造基地。
为促进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桂平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西江(桂平)现代船舶产业园,按照自治区A级产业园区标准建设,分大湾、蒙圩两个片区。大湾片区预计建设周期42个月、总投资46.05亿元,目前已有12家企业申请入园并提交了项目建议书,其中4家签订了入园协议。蒙圩片区去年7月进场施工至今,一期累计完成投资超4亿元,建成船台135座。(人民网 桂平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