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贵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贵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获悉,我市的《桂平乳泉井酒酿造技艺》榜上有名。目下,该项目也正在紧跟着申报自治区级代表性名录,争取早日成功立项保护,为助力我市经济稳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乳泉井酒酿造技艺形成于我们桂平市,该技艺是以小麦制曲、优质红糯高粱为主要原料,优等香米稻壳为附料,采用传统浓香老五甑工艺酿制浓香型白酒的传统技艺,因选用千年乳泉古井纯水酿造而得名。据清《浔州府志》载,“乳泉井,雨不没,旱不涸,味甘如乳。”乳泉古井水脉之水张力大,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钾、钠、钙、镁、锌等元素。
桂平乳泉井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据民国《桂平县志》记载,早在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官府即派有专职官员在浔州监管酒务。民国时期,桂平浔州城墟市中也设有蒸酒作坊与酒馆。1950年9月,桂平城厢的逢兴、其兴、宏发祥、陈十三、杨达、李登六等6家私营酒坊联合组成桂平城厢酿酒联合社。1956年改制为国营企业,改名为桂平酒厂。1972年,桂平酒厂成功地生产出广西第一批浓香型大曲酒,改写了广西无固态发酵大曲白酒的历史。
乳泉井酒采用传统浓香老五甑酿制工艺,注重“以窖养槽、以槽肥窖”,采用泥窖固态发酵工艺酿造生产,包括六大工艺:原料磨碎制曲;出窖堆糟拌料;上甑蒸酒蒸粮;出甑摊晾撒曲;入窖封窖发酵;摘酒贮存调兑。掐头去尾,量质摘酒,并用陶坛储存,匠心勾兑调和。经此工艺酿造的乳泉井酒,入口绵柔、下咽爽净、窖香突出、回味甘甜,真可谓:传承悠久技艺,和合粮水精华。
目前,桂平乳泉液酒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乳泉井酒酿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并积极响应自治区政府提出的“振兴桂酒”号召,依托“东融南向”的开放战略,积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媒企,以“媒体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构建桂平与大湾区的发展桥梁;以“非遗”为媒介,衔接“一带一路”的国际大通道,主动引领桂酒文化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据悉,乳泉井酒是广西桂酒的代表,是挖掘桂酒文化、讲好桂酒故事的重要载体。加强桂平乳泉井酒酿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酒旅融合”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在振兴桂酒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桂酒品牌化与产业化发展,彰显“非遗”的时代价值。目前其销售区域辐射到广西全区及全国各地,重点做好南宁、玉林、贵港三个样板市场,拓展柳州、梧州市场,并辐射至湖南、广东、海南、福建等省份和港澳地区。
我市位于桂东南,黔、郁、浔三江交汇处,辖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2021年末户籍人口205.19万,是广西第一、全国第三人口大县(市)。因北回归线横穿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4度,相对湿度80%,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726.7mm)、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1700小时,全年无霜期长达339天以上)。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乳泉井酒的酿造提供了独特的水、土、气候等条件。桂平西山上的乳泉古井水脉广,张力大,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钾、钠、钙、镁、锌等元素。酿酒所用泥窖为桂平特有的沉积黄粘土,其土质绵软细腻、富有粘性和天然磷。北回归线横贯桂平中部,温暖的气候为酒糟中微生物菌群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环境。而桂平又处于泛珠三角和泛北部湾两个经济圈的交集中心,是广西打造“亿吨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水陆通道,为乳泉井酒产品的销售、推广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
桂平乳泉井酒酿造技艺以师徒传承的模式发展。第一代传承人黄世祥,1890年生,1916年创建的宏发祥土方米酒作坊成为桂平城厢最大的酿酒作坊。第二代传承人黄旭麟,1911年生,1929年跟随父亲黄世祥学习传统酿酒技艺。第三代传承人黎家文、第四代传承人容途希熟练掌握传统酿酒技术,负责酿酒管理及兑酒工作。第五代传承人徐明斯,1955年生,师从容途希,1975年调入桂平酒厂工作,从事酿酒生产技术工作,熟练掌握传统酿酒技术及兑酒技术。目前,桂平乳泉液酒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乳泉井酒酿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采用传统浓香老五甑工艺酿造,张恩明、吕新作为第六代传承人,担任酿酒技术指导人员。同时,公司聘请沈怡方、李克明等中国著名白酒专家长期担任公司技术顾问,负责技术指导工作。
桂平乳泉液酒业有限公司南木新厂正在建设中,建设乳泉井系列白酒和露酒生产车间、酒库、包装生产中心、古法米酒作坊、乳泉井酒文化博物馆、乳泉井酒文化街以及现代和传统酿酒生产展示、酒文化展览、园林景观、旅游购物、酒品代藏等一批多功能的复合型工业旅游设施,总建筑面积110560平方米。目前,乳泉井酒产品主要包括:乳泉井玉液酒、特御酒、特品酒、特曲酒、桂府酒、迎宾酒等系列的产品,具有入口绵柔、下咽爽净、窖香突出、回味甘甜、浓头酱尾的特点。主要销售市场以广西区内为主,并拓展至湖南、广东、海南、福建等省份和港澳地区。(方敏芝 梁远辉 潘雨婷)